首页 栏目首页 > 资本 > 正文

腾冲西源棕活人家的守艺与传承

说到棕制品,只要是腾冲人,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源街道的大宽邑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腾冲有“一出西门西,望见大宽邑,小的搓棕绳,老的缝蓑衣”的古民谣,就是对早年大宽邑棕活人家的真实写照。大宽邑素有“棕制品源头”的称谓,从古至今,棕制品生产历来是大宽邑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特色产业,是原生态、绿色环保产品。

大宽邑社区传统棕制品有蓑衣、蓑衣裙、棕盖、棕褥子、棕绳、棕垫、棕扫帚、棕蒲团等,这些棕制品具有防雨、防潮、保温、耐热、保暖、除菌、透气、耐磨、耐洗、易晒、除臭吸汗等功效。

千丝万线搓棕绳,精工细缝棕制品。 棕制品来源于棕包树的外衣,是纯天然的手工艺品。首先把从棕包树上采下来的棕片经过尺寸筛选分类扎成捆,在池塘里浸泡数日后、再捞起洗干净,用棕铁爪除去棕片上的碎渣,把细细的棕丝一根一根抽出来,再用手把一根根棕丝搓成一股股棕线。搓好棕线后,便用长长的棕衣针穿起棕线,纯手工把棕片缝制加工成一件件棕制品。根根棕丝细如发丝,但在手艺人的巧手之下,宛如活物一般,变化无穷,让人惊叹,被称为”指尖上的艺术”。

一经一纬缝出无穷创意,千丝万缕织就有形精品。 早些年,腾冲的棕制品市场非常繁荣,棕绳、棕扫帚、棕盖、棕脚踏、蓑衣等很畅销。特别是蓑衣,既可防雨,又能保暖、隔潮,是农民的必备雨具,几乎每户农家都会有好几件。21世纪初兴起的棕褥子也因纯天然、无公害而深受人们青睐。因此,21世纪初,大宽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棕活,棕制品也一直是大宽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
近年来,随着腾冲棕制品市场的逐渐低迷,大宽邑社区现在从事缝制棕制品的人家大约只有16户了。今年67岁的李学芹户便是其中之一。笔者见到李学芹时,她正在家里二楼的阳台上忙着做棕活。在她身后的楼板上,成捆的棕片堆成一列高垛,制作好的各式大小棕扫帚整齐地排放在楼板上。

据李学芹介绍,她自幼出身于大宽邑李家巷的棕活人家,虽说早些年大宽邑棕制品加工技术只传男不传女,只传儿媳,不传闺女,但到了她们这一辈,就没有不传女的讲究了,因天生双脚带残疾,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搓棕线、做棕扫帚。

父亲去世早,她和姐姐十几二十岁就到村里的棕活厂做活挣工分。成家后,婆家也是做棕活的人家,婚后她在棕活厂做棕活直到棕活厂解体,又回家继续做。

在李学芹家二楼有一台蓑衣板,两代人几十年在上面缝蓑衣、棕褥子,已被磨出了数道凹痕。经几十年的磨练,她手脚麻利,娴熟掌握了各项棕活技巧,做得又快又好。

由于脚带残疾,她出门干活也不方便,就一直在家做棕活直到现在,因此,她也是村子里唯一一个从小就未间断过做棕活的守艺人。

她一直坚持以质量和诚信赢得顾客的信赖,如今,有不少人会用稻草做棕制品的填充物,但她一直坚持用棕片或棕丝,从未掺假;搓棕线费时费工费料,有人就会图省事,用现代的尼龙绳代替缝制棕制品的棕绳,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用手搓的棕绳缝制;有人会省去原先传承下来的部分工序,但她不会!就因如此,即便她的成品价格略高于市场价,但她过硬的手工技艺及质量仍留住了不少老主顾,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口碑。2015年,李学芹被认定为腾冲市市级棕制品工艺代表性传承人。

我们随意走访了村子里的另外几户棕活人家,都差不多是年轻人外出务工,老年人在家做棕活。75岁的明正龙夫妇都出身于棕活世家,如今年纪大了,老两口就每天在家做棕活。大妈告诉笔者,虽现在棕制品市场不景气,但他们家几代人都有人做棕活,也还有一些盈江、龙陵或周边的老主顾,每年除了零星赶集售卖外,还会不时收到几笔上千把棕扫帚的订单。要是客户等要,他们就会把订单分些给村里其他做棕活的人家,反正差不多都是老人,大家一起赚点零花钱。

56岁的孟艳菊是村里目前从事棕活的人家中最年轻的一个,她缝制扫帚的技艺非常灵巧娴熟,也是一位做棕活的行家好手,她的手艺都是跟寨子里的邻里学的,因为脚受伤后一直就在家做棕活,丈夫农闲之余也会在家帮着一起做。

如今的棕活人家,大部分都只做棕扫帚了,她每个街天赶集,可销售50-60把扫帚,最低也能赚个百多两百元零花钱。

小小的棕编,承载着守艺人的全部心血,也就是在像她们这样的几位手工艺人的坚守下,大宽邑棕制品工艺才一直得以传承和发展,并针对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开发出新品。

李学芹说,这是她们大宽邑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手艺,她们一定要把棕编技艺传承下去,并在传承中创新,融入现代生活。她坚信,只要能静得下心,耐得住寂寞,肯动脑,会创新,今后这项传统手工艺肯定还会发扬光大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